三下乡|寻访版画故里,探忆非遗技艺

发布者:肖文政发布时间:2023-09-05浏览次数:14

团队名称:阆苑拾遗队

实践时间:2023年7月25日至7月27日

实践地点:中国客家博物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兴宁市文化馆、兴宁版画协会工作室、十里版画长廊、兴宁市胜青学校

指导老师:杨倩、黄兰兰

团队成员:赖裕洋、萧颖琳、刘映岑、陈琳、黄筠瑶、李杨、凌奕敏、罗宛仪

调研方向:寻访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挖掘兴宁版画非遗技艺——基于兴宁版画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部署,将坚定文化自信推向新高度。兴宁版画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历史文化、美术艺术及精神品质传承等方面具备重大价值,但其在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为此,团队秉持“担当新时代青年责任,传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担当,奔赴广东梅州兴宁深度了解“兴宁版画”,以期为非遗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7月25日下午,团队八人齐达梅州,兵分两路。其中四人前往梅江区的中国客家文化博物馆及非遗展示馆进行参观学习。从客家文化脉络中探寻版画起源,从其发展流变中追溯版画发展历程。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欣赏陈列在展柜中的民国时期的双面木刻版,了解相关历史,感受兴宁木刻版画厚重的历史感。

随后,团队来到梅州市非遗展示馆进行参观学习。馆内展示以客家文化为主,涵盖梅州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有伴随鲁迅先生亲自倡导和培植的新兴版画运动而产生的中国首个版画讲习会——“一八艺社”的历史介绍及文物展品陈列,表明当前梅州市高度重视兴宁版画的历史保留工作,仍坚持挖掘其深厚价值,为其保护与传承奠定重要基础。

同一时间,团队另外四人前往兴宁市文化馆,于兴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开展参观学习并同多位版画传承人进行交流。团队成员在馆内了解制作版画的各式木刻刀,观赏众多样式精美的版画。

“刀笔镌刻齐昌秀美山水,版画镌刻客家人文风情”这些版画作品围绕兴宁的名胜古迹、热门景点、特色民俗与建筑展开,构思巧妙、风格各异,详尽展现兴宁的人文之美和发展之美。

纵观版画之起源,深悉创作之伊始。参观陈列的相关文物后,非遗传承人吴浩镐老师和邓威老师为团队成员现场展示了手绘版画初手稿的过程,生动阐释了木刻版画的伊始形态及其创作过程的不易。

知其起源不足矣,当更知其历程。团队同非遗传承人吴浩镐老师开展有关兴宁版画传承发展情况的访谈交流。采访中,吴老师倾情讲述其成为一名非遗传承人的初心,并向团队介绍兴宁版画的历史沿革、制作流程、发展情况。针对兴宁版画发展前景,吴老师表示非遗传承人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让兴宁版画走进大众视野,通过多种创新形式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关键在人,贴近人民群众方能持续发展。团队在兴宁版画协会的游客服务中心同当地群众交流版画,问情于民。

团队将兴宁版画引进校园,开展了一次生动有趣、意义非凡的非遗版画小课堂。团队成员黄筠瑶向小朋友们讲述了兴宁版画的历史、制作过程以及价值意义,帮助小朋友进一步认识了何为版画。团队将吴浩镐老师创作的版画作品《印象梅州》给小朋友们传阅并开展交流介绍。小朋友们认真欣赏画上描绘的风景,细细触摸画纸,热烈地讨论版画的制作过程,切实感受版画的独特魅力。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激发了小朋友们对兴宁版画的兴趣,提高其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为兴宁版画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成员感悟

李杨:通过三天的实地调研,我对于“兴宁版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系统性认识,更加深刻感悟到非遗的独特魅力和存在价值。灿若星辰的非遗在历史烟云里铭刻辉煌过去,在世代传承下见证精彩现在,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未来。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但人人为其贡献一份力量,必将推动其行稳致远!

凌奕敏:实践第三天的非遗进校园活动的结束标志着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近尾声。三天来,参观了兴宁市文化馆、十里版画长廊等地,采访了兴宁版画传承人吴浩镐老师,我们对兴宁版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为祖国有着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也希望未来能在自己的领域里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

陈琳: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让我有机会能走进非遗,领略兴宁版画的魅力。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力量,让更多人看到兴宁版画,一代人一代人接力前行,共绘兴宁版画的未来!


图文:阆苑拾遗队

审核:杨倩